Quantcast
Channel: 点灯的心 新浪教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16

女生放寒假被问成绩后喝药自杀

$
0
0

女生放寒假被问成绩后喝药自杀
假期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家庭温暖


    寒假的第一天,16岁女生小蕊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原来是期末考试后被父亲询问成绩,两人发生了争执,小蕊选择了服毒自杀。专家提醒,住校的孩子回家后,父母应多注重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家庭温暖,而不应只关注学习成绩。
   女生放寒假被父亲询问成绩后喝农药自杀

  躺在省医院急诊内科病床的小蕊并不愿与人多做交流,在一旁的父母心痛得直掉眼泪,“这么乖的娃娃,咋会走到这一步嘛!”

  前日,在彭州某中学就读的小蕊结束期末考试后,父亲王先生便赶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不过,在听闻女儿考试成绩可能不理想后,王先生又气又急,忍不住数落了小蕊几句。父亲的责备,让小蕊也是很生气,甚至说出了“不愿再读书”的话。面对倔强的女儿,王先生顺口说了一句“不读书就爬”。

  晚上6时30分,王先生夫妇张罗着吃晚饭,但女儿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吃饭。就在王先生吃完饭,上床准备休息的时候,小蕊却惊慌失措地跑到父亲面前说自己喝了农药。“药本来藏在楼梯下面,被她翻了出来。”王先生说,女儿本来倒了半杯喝,由于太过刺激就只喝了几口,吐出来后又用水漱了口。随后,小蕊被火速送到就近的医院抢救,之后又被转送到了成都。

  16岁的小蕊为何选择服毒自杀?难道就仅仅因为父亲的几句责备?昨日,记者在和小蕊再三沟通之后,女孩才终于开口说出了背后的实情。“是我自己压力太大,不关爸爸的事,我对不起爸爸。”小蕊说,自己的成绩只算是中等偏上,语文、化学一般,能及格,英语、数学比较差。不过,除了学习压力之外,小蕊的心中还藏有另外一件事:同学对她的嘲笑。

  原来,小蕊身患鱼鳞病,虽然经过治疗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身上却仍有几处皮肤有所异样。“同学笑我有病,说我嫁不出去。”种种压力、不愉快之下,小蕊想到自杀,她表示,这种想法已经存在一周时间了。

  “都怪我们交流太少了!”面对女儿的诉说,王先生夫妇后悔不迭。王先生说,女儿只有周末才会回家住,未表现出异样。平日里,他们也只是通过电话与老师交流,得知女儿的一些情况。

  在校寄宿的孩子放假回家后,最渴望的是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爸爸妈妈应该帮助孩子弥补平日的情感缺失,而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免引发孩子的反感,产生亲子矛盾冲突。

  让孩子感受到安定温暖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父母需要为孩子营造安定温暖的家庭环境。

  1. 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尤其不要互相攻击

  千万不要忘记夫妻之间的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安全感,孩子从这里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关怀,也从这里开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父母之间和谐相处是首要的条件。夫妻之间的争吵也许是难免的,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有时候父母的争吵也会让孩子体会到感情的复杂性。父母充满攻击性的言辞会给孩子带来恐惧、不安和焦虑。

  2. 父母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讨论会

  经常选取一些全体家庭成员可以参与的话题进行讨论,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也是父母与孩子最自然、最真切的沟通方式。在这些话题的谈论中,除了能增强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外,还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令孩子感觉到被重视、被需要,从而强化家庭角色意识,父母价值观的引导也会被自然渗透。这样的活动在家庭中是简单易行的,但是在谈论中,父母不要打断孩子的话,也不要批评孩子或者强迫孩子参加。

  3. 多与孩子接触,而且要多鼓励孩子,可以与孩子订立一些简单的约定

  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约定给予奖励可以增强孩子的求胜欲,但父母对孩子的承诺要有所选择,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 奖励要适当,不能超过孩子的预期值。如果父母承诺孩子只要考第一就送他一部汽车,那孩子的注意力将集中在获得汽车的欲望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2) 要求不能定得太高,如果孩子一再努力也达不到制定的要求的话,他的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 言而有信,承诺孩子的就要尽量做到,树立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4. 从生活琐事入手,关心孩子

  家庭适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照料好子女的生活,是家庭温暖必不可少的内容。保障子女的物质需要,照料他们的生活,安排好他们的吃喝穿用,是家长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向孩子传递家庭的温暖。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供应,还需要精神温暖。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言行,并给以恰当的表扬、批评、鼓励、指导。当孩子做了好事、学习有进步时,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要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光荣感和愉悦感,以后会继续努力;若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及家庭成员应通过有理有据的批评,促使他改正。比如,好多孩子想学干家务,这时家长要耐心地加以指导,让孩子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掌握关键性的技巧。家长们若能这样留心点滴琐事,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指导、帮助,让孩子感到每个关键时刻就有家长出现,自然而然就有温暖感、幸福感。 
  如何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

  现在的家长压力很大,工作非常忙碌,很多时候,他们不能详细地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在学校里有什么样的活动,这时,同孩子的交流就非常重要。

  合格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学会与孩子的良好交流可以把父母的爱和期望充分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适当的成长环境,最愉悦的生活空间,以及最适宜的学习机会。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如果你想让别人向你敞开心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先入为主,把你的想法观点强加给某人或某事;第二,请一定要安静、用心地倾听。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把所有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不需要你给出什么主意,只要你能够认真听,他自己有时候都可以把困扰他的心结打开。而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找一个他最放松的时间,找一个他最放松的方式,让他把内心表达出来,这样你才可以帮助他。所以,你也要了解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方式孩子最能表达自己。

  用孩子能听懂的话来交流,这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沟通原则,也是很多父母忽视了的一个原则。由于理解能力的不同,和对语言语境的不熟悉,小的孩子常常不能准确了解别人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小的孩子,他的头脑里还没有讽刺、挖苦、不满、威胁、暗示等概念,自然对这些说话的方式也不能理解,所以,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同他们交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明确的告诉孩子你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而不是话中有话的让他们自己体会。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孩子的沟通就不仅仅是明确这么简单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现和认识很多新的东西,同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而孩子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和期盼,他们渴望能同父母在一起,渴望能告诉父母他们的发现。于是,他们开始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父母工作了一天后,不能再有足够的耐心来平心静气地听孩子说话,他们会敷衍孩子,甚至会打断孩子的兴致。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同父母交流的习惯。

  良好的沟通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独立,与父母之间的过于亲密会招来同龄人的嘲笑。此时,他们会向父母封闭自己。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心理和生理的急剧的变化,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渴望倾诉,渴望帮助,他们互相交流,寻找各种渠道,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如果家庭中能有良好的亲子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已经养成了沟通的习惯,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就能在遇到困难时,自然、坦然地听从父母的建议,向父母寻求经验的帮助。否则,青春期的孩子就会同父母有沟通的困难。

  父母如何同孩子沟通,孩子以后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同别人沟通,父母在提高与孩子的沟通效率的时候,孩子也正在学习怎样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给父母和孩子都带来很多的好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1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