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是各省高考改革方案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提高语文分值、降低英语分值”备受关注,“单独二胎”新政生还是不生很多人纠结,新版英语四六级考生直呼不适应,“减负令”让家长忧虑学校困惑……年末岁尾,特此盘点2013年教育年度热词。
热词一 义务教育全免费。2013年在教育投入实现4%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探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免费教育。从2013年秋期起,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现全免费教育。今年秋季开学后,河南省的中小学学生免费领到新课本,不再收取书作业本费。在此之前,我省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只收取课本、作业本费。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到占据GDP的4%,这一步我们走了20多年。虽然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教育投入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占GDP5%、6%……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热词二 小升初新政。2013年5月8日下午,郑州市教育局召开会议,公布2013年小升初新政,规定“每个学生只能选择和填报两个民办学校志愿;学业评价时间集中在7月6日和7月7日两天下午,每个学校只能考试一场;考核内容不超出课标内容,不出现奥数内容,不与奥数挂钩”等。今年是郑州市小升初新政实施第一年,新政有意减少学生考试的场次,减轻学生负担,为日益激烈的小升初松绑。另外,从考核内容不能超出课标,不出现奥数内容来看,新政体现了教育职能部门减负的决心,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更加明晰奥数和非奥数的标准,如何进行有效监管,这是家长更为关心的事情。
热词三 校园性侵。今年,多起学生遭受性侵的新闻引起了全社会对校园安全和儿童成长环境的忧虑,也让负面消息频发的学校教育再遭质疑。从之前的海南万宁校长带女学生开房案、湖南祁阳12岁女童遭老师强奸产子作证案,到湖北武穴7岁男童遭教师性侵染病案、江西瑞昌六旬老师猥亵女童案,校园性侵案件越来越频发,据统计,自5月8日海南万宁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事件到5月27日,20天内至少有20起校园性侵案件。受侵害儿童的年龄越来越小,且受害者多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20天20起校园性侵案件,这仅是有据可查的公开报道过的案件。终究还有多少校园性侵被隐藏,有多少颗受伤的心灵在饱受摧残,不得而知。为何这些魔爪屡屡伸向天真的孩子并得手?我们在谴责这些罪恶黑手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2014年,愿性侵远离校园。
热词四 弱化英语。9月初,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微博上倡议,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在各地密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人们普遍嗅到了一丝英语教育风向标的异动:不仅北京高考、中考英语分值将下降,还将逐步向一年两次的社会化考试过渡;山东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也即将被取消;在江苏,英语很可能将退出高考,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花费十几年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几十分钟的考试,无论是从经济效益和时间效益来看,都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因此,英语学习必须回归它作为语言工具的本质上来,从这点来看,为英语热降温是十分必要和急迫的。
热词五 教育改革。12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教育部已完成制订考试招生总体方案。他透露,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高考至今仍是中国参与人数最多、最公正、最透明也是最公开的一种大面积的人才选拔形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更合理的方式可以取代,所以尽管争议纷纷,它依然存在。中国的孩子学习的确很苦。这个苦,不仅是指压力大,竞争激烈,还有学习的无趣和枯燥。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率先提出和尝试“因材施教”,但到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抹杀了很多孩子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如何让学习充满快乐,让孩子们张扬个性,发展兴趣,培养能力,而不是囿于分数的牢笼,这是今后教育改革的落脚点。
热词六
异地高考。截至到2013年11月,各省份陆续公布异地高考政策,山东、安徽、福建等省份门槛较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门槛较高,采取过渡式方式。
热词七 就业难。让699万名2013届毕业生为之拼搏的就业季刚刚落幕,727万名2014届毕业生又迎来了新的就业季。就业难的背后,既有求职者深深的无奈,也体现出就业市场一些长期难除的问题和痼疾。2013年也因此被毕业生调侃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问题应运而生。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能不能巩固,还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一系列问题,解决就业问题很重要。
热词八 单独二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热词九 减负令。2013年8月,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严”是本次意见征求稿的突出特点,其内容包含很多“严格执行”“严禁”“必须”等字眼。此外,不留书面作业和规范考试的条款相比先前几次“减负令”扩大了执行的范围,前者从一、二年级扩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后者严格规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考试;关于阳光入学、均衡编班以及零起点教学的内容则对先前规定进行了全面强化。
热词十 虚假大学。“上大学网”收到北京、山东、山西、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多位2013年高考生及其家长的举报或反馈,称他们接到了不少大学通知其前去面试的电话,告诉他们“不需要高考分数,直接可以拿本科学历文凭”。“上大学网”发布了《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警示榜中的虚假大学遍布13省,逾七成位于北京。网民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虚假大学的监管,教育部门提醒可通过教育部官网查询所有正规大学的名单。
热词十一
自主招生。大学校园原本被誉为社会净土,公德良心的最后底线,但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处长蔡荣生涉嫌招生贪腐一事震动了整个社会。自主招生至今已走过十年,被寄予了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厚望,也一直背负着招生腐败的质疑之声。如何把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关进牢笼,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避免招生腐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热词十二
汉字听写。中央电视台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吸引了观众。从今年8月这档节目在每周五“黄金时段”推出以来,观众的关注度持续攀高,掀起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
热词十三 学霸。近来,媒体上不断出现冠以“学霸”头衔的形象。重庆大学“学霸班”32人中有30人保研;71岁“学霸爷爷”到武汉大学蹭课,打算恶补一年俄语明年报考硕士研究生;“学霸宿舍”4人3年获奖117项,集体保送名校。在网络投票中,有近九成人表示“想要做学霸”。
热词十四 女神奖学金。在北师大珠海分校校园内,“谁是校园女神”、“5000元女神励志奖学金”的宣传横幅近日格外显眼,也吸引了不少女生围观和参与。参赛女生在专业化妆师的指导下,现场化淡妆,然后由评委团评选出所谓的“女神”。活动承办方学校化妆协会最新回应称,“女神奖学金”是商家安排的,协会也并不完全赞同这一做法。
热词十五 动画片暴力。10月12日的《新闻联播》报道称,央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动画制作机构,央视少儿频道等十大动画播出机构,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片。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两部动画片被点名,称由于两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正在整改。
热词十六 当妈新标准。“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绪崩溃,熬得过岁月沧桑!”一则“当妈新标准”流传于育儿网站上,谐谑口吻获得家长共鸣。随着独生子女一代进入生育高峰,这批熬过“就业难”和“择偶难”的一代所面临的成长焦虑,似乎远未终结。
热词十七 师德建设。教育部9月3日提出要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还要划出师德红线,制定国家层面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说,教育部将以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等手段,构建“净化”师德的动态监督体系。
热词十八 教育公平。8月29日,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注重教育公平。他指出,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公平上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
热词十九 海外游学。韩亚航空客机在旧金山失事,机上中国人有一半是赴美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此事引发了人们对游学市场的关注。记者调查发现,暑期游学市场之混乱,赴美两周近3万元的报价,比常规团高出整整1万元,航班却选择了便宜的中转航班,打着暑期游学的高价低质团屡见不鲜。业内专家表示,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存在多方参与经营、缺乏相应监管等情况,一定程度给游学带来安全隐患。
热词二十 奇葩校规。福建泉州安溪县一所中学发布的校规,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校规规定“七不准”:不许给男生传递纸条;不许和男生在偏僻的角落独处;不许认男生为“哥”,不许和男生互赠礼物;不许和男生手牵手或其他勾肩搭背的举止;父母不在家时,不许邀男生到家里做客;不许邀男生一起过生日;不许和男生单独同乘一辆自行车及其他交通工具。校规还对触犯者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